中新网北京2月4日电(韦香惠)日前,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王全意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北京市目前已建立临时人群免疫,近期发生新冠病毒感染疫情流行风险较小。为全面评估新冠病毒感染情况,了解社区人群血清抗体水平,北京市即将开展人群血清抗体调查。
何为血清抗体调查?
据王全意介绍,北京市人群血清抗体水平调查计划于今年2月至3月完成。该调查采取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调查方法,从16个辖区和经开区中选取约5000名社区人群,进行问卷调查和血清学标本采集。他表示,该研究将为未来优化资源配置和新冠防控提供参考。
早在2020年,中国疾控中心就已组织完成全国新冠肺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和分析。该调查涵盖三类地区,包括武汉市、湖北武汉之外市州、以及湖北之外六个省份(北京、辽宁、上海、江苏、广东和四川),采用抽样调查设计选取社区人群3.4万余人,通过检测调查对象的血清新冠病毒抗体,估计人群中新冠病毒的感染水平。
资料图。袁遂摄
中国疾控中心在2020年发布的《科学认识人群新冠病毒抗体流行率——全国新冠肺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问答》中解释,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是采用血清学方法和技术开展的流行病学调查,通过对人群血清中特异性抗原或抗体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研究,阐明传染性疾病的发生与流行的规律,评价预防接种的效果等。
对于北京此次开展的人群血清抗体调查,王全意也表示,考虑到随着时间推移,抗体水平也会自然下降,将来根据需要,可能开展动态评估。
为何要开展血清抗体调查?
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医生王一民向中新网介绍,新冠血清抗体检测包括特异性IgM抗体和IgG抗体,发病1周内阳性率较低,恢复期IgG抗体滴度较急性期升高4倍以上可作为新冠病毒感染回顾性诊断依据。
王一民还表示,抗体检测可能存在假阳性,如疫苗接种者,既往类风湿关节炎等免疫性疾病患者等,因此临床一般不单独以血清学抗体作为诊断依据,仍要结合临床表现、流行病学史及抗原或核酸检测综合判断。
王一民指出,目前监测的血清IgG和IgM抗体不完全等同于感染新冠病毒后的保护性中和抗体,因此不能认为抗体滴度高度就与“保护力”有关,如果有条件的机构可以开展中和抗体检测,这一指标的高低对于指导疫苗接种,评判全体免疫保护水平及反复感染风险有一定作用。
如何更好利用调查结果?
国内一位著名流行病学家近日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谈及,这波疫情过去后,可以通过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数学模型估算等方式确认感染人数。这些结果在制定后续防疫政策、疫情预判,及确认病毒传播特征、重症比例等方面都有较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北京市的人群血清抗体调查中,官方指出,该研究将为优化资源配置和新冠防控提供参考。研究方法上,采取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调查方法,从16个辖区和经开区中选取约5000名社区人群,进行问卷调查和血清学标本采集。调查表的内容包括调查对象基本信息、核酸和抗原检测情况、发病就诊转归情况、疫苗接种情况等信息。该调查计划于今年2月至3月完成。
“其实很早就有专家提出来应该开展新冠血清学调查。”中国疾控中心一名专业人士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他说,目前,在实际感染规模上,官方还没有给出特别权威、准确的数据,更不用说各省数据。对于北京、深圳、上海这种人口千万级的大城市,后续药物的准备、医疗资源的配备、未来第二波第三波疫情的应对等,都需要更加切实可靠的数据来支撑决策,而血清学调查能提供更多信息。
关于北京的抽样调查,他进一步指出,不仅是抗体检测这么简单,还结合了问卷,可以从各个角度去了解人群整体的感染、疫苗接种等情况,应该能够得到很丰富和全貌性的结果。比如说,可以描绘出5000个人感染的时间线,结合之前临床数据、疫情监测数据,判断一些数据建模是否准确。
他说,对于一些过峰较早的城市,在应对疫情高峰的过程中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比如,抗病毒药物准备得不够早,等备齐以后,也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北京即将开展的这项调查,如果做得好,能够辅助优化一些具体措施。比如,疫情有了预警信号时,根据免疫力水平,可以判断养老院这样的特殊场所是否需要提前接种疫苗。
在帮助优化疫苗接种策略上,前述来自新加坡国立医院的学者们指出,血清学检测可用于对疫苗进行长期前瞻性随访,以及评估特定人群疫苗诱导免疫力;有助于了解对疫苗的抗体反应与保护性免疫的关系,并确定加强剂量是否需要和接种时间等。
抗体活化的水平因人而异,在感染或接种疫苗6个月后,无论是抗S蛋白还是抗N蛋白都会大幅下降。因此,金冬雁指出,应该是长期随访、监测,比如说在社区里面抽样一部分人,每隔半年或者一年开展一次检测,就能知道社区的抗体水平怎么样。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王全意在介绍中也表示,“考虑到随着时间推移,抗体水平也会自然下降,未来本市或将根据需要开展动态评估。”
多位病毒学家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在当下这个节点,很可能北京这次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非常高比例的人已被感染过了,光是知道感染率数据意义不是很大。“在以往各个时间点上,取样进行检测,可以判断接种和感染的进展。”一位病毒学家表示,还是要对病毒突变进行追踪,对脆弱人群进行加强接种,按需储备药物。
但刘善虑指出,如果分组得当、调查方案设计得科学,那么可以依靠血清阳性率调查的数据回答一些重要的科学问题。比如,可以对比接种和未接种疫苗的两组人群中,接种组所获得的免疫力水平以及持续多久;还可以研究感染者的临床病情严重程度与抗体水平之间的关系等。
“最好是开展一些长期性检测,包括回顾性和前瞻性研究。譬如,每隔三个月搜集并保存一些血清学标本,研究人体产生的抗体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发生什么变化,以及未来突破性感染的情况。”他补充说。
前述中国疾控中心的专家建议,可以把血清学检测等一些监测工作纳入到日常工作中来,变成一件常规性的事情。比如,在医院日常抽血化验中,经过患者知情同意之后,疾控部门可以搜集一些血液样本进行新冠抗体检测。
另一方面,他还特别指出,北京率先开展这次血清学情况摸底以后,不管是在方案设计、流程安排还是结果分析等方面,可能都会形成一些经验,对其他城市和开展后续调查有借鉴意义。
转载:中•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