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2月16日电 (记者谢希瑶)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束珏婷16日说,让修鞋、配钥匙等“小修小补”规范有序回归百姓生活,让适老化服务、休闲娱乐等设施更加丰富,使居民生活消费更便利。
束珏婷在商务部当天举行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说,近年来,商务部积极推进便民生活圈建设,会同有关部门在全国确定两批共80个试点地区,指导推动试点工作加快落地。
一是重点完善社区消费的供给设施。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一圈一策,推动补齐便民服务设施短板,完善生活基本保障类业态和品质提升类业态。
二是重点推动社区消费的场景创新。推动一刻钟消费服务圈、养老托育圈、休闲文化圈等各类服务功能更好融合,引导便利店、社区超市“一店多能”等。
三是重点培育社区消费的市场主体。加快发展综合服务型的商业中心、邻里中心,鼓励连锁企业门店进社区,支持开展社区促消费活动,激发市场活力。
据介绍,截至目前,80个试点地区共建设便民生活圈1402个,涉及商业网点28万个,覆盖居民社区2766个,服务居民3200多万人。
相关新闻:修鞋、开锁配钥匙、换拉链,坚守30年,只为做好一件事!
在金汇老百姓常去买菜的金汇西街菜场斜对面,还开着许多老式店铺,如传统的早餐店、杂货铺、剃头店、修理店、五金店等等。其中有一家“东哥锁业”,正是我们今日的主角。
这间位于金汇西街37号,仅仅只有十平米左右的小铺子,集配钥匙、补鞋、修锁开锁、换拉链等服务于一体。五十多岁的吕师傅夫妇和向阿姨修修补补三十年,曾经走街串巷的他们,地方搬迁了好几个,最后选择扎根在了这里。
不管刮风下雨,每天早上7、8点二人就已经等着客人光临。有时候一个电话,吕师傅便赶去提供上门开锁、换锁服务,一般都是向阿姨在店里守着铺子。
很多顾客住在附近,偶尔也会有从嘉定、青浦等过来的,都是以前的老顾客,去了其他地方找不到这种店铺所以又特地赶来。
一位顾客拉链锁头坏了,向阿姨拿着工具看似简单地摆弄几下,坏掉的拉链锁头在她手上瞬间“复活”。
又有一位顾客前来取换好拉链的羽绒服。收费一般仅十几二十元,根据拉链的长短和材质各不相同。
“换衣服拉链的时间久一点,最快也要三四十分钟,有时候还要拆掉重装,裤子的话一般只要两三分钟就行。”向阿姨说着,手里的活不停歇。
在铺子的另一边,放满了吕师傅的“老伙计”,一台补鞋机和几台配锁的装备,还有剪刀、起子、锥子等各种工具,它们陪伴着吕师傅见证了时代的变迁。
吕师傅说,每台机器对应了不同型号的钥匙。在“嗤嗤”的金属声中,他精细地掌握钥匙每一条沟壑的打磨力度,不一会就配出一把完美的钥匙。如此娴熟的手艺,是吕师傅用无数个日夜反复练习出来的。
这台机器是最原始的补鞋机,机器每天使用,一两年就要换一台,至今起码换了二十几台。吕师傅回忆起刚来上海的日子,这种机器不好买,乘着出租车跑了好多地方,最后在火车站从好心的修车师傅那才打听到。“虽然也有新款的修鞋机器,但还是老款的用起来方便。”
穿针、引线,踩动补鞋机,“哒哒哒,哒哒哒......”,脱线开了口子的皮鞋,在吕师傅手中不出三分钟便焕然一新。“修补鞋子的价格只要3、5块,都是为了方便大家,不谈什么赚钱。”
店里还会卖一点五金件,加上向阿姨换拉链、修拉链,以及开锁、换锁上门等服务,才能维持日常的运转。房东也是因为这点,房租收的比别家便宜。
在街坊邻居的眼里,他是万能的吕师傅。在三下乡、学雷锋等志愿公益活动中,经常能看见他的身影。便利了周围人的同时,似乎也在挽留着这一老行当逐渐消逝的温度。
说起是否还有徒弟,吕师傅笑着摇摇头,“我们这一代人过去后,估计没有下一代人会从事这一行了。修修补补的手艺家里小孩也不愿意学,让他学开锁也不乐意,现在年轻人大多数都不愿意学这个。”
所谓匠心,就是不惧枯燥和漫长。所谓匠人,就是一生只专注一件事。致敬每一位老手艺人!
转载:中•华•网